人们常说,加密货币既是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精神信仰。正因如此,当监管体系展开全面改革时,这个领域同时涌现出两股思潮便不足为奇:一方面是对加密货币核心价值(常带有反体制基因)的深刻自省,另一方面则是对潜在新应用场景迸发的切实期待。
在CoinDesk的支持下,我采访了即将在"共识2025"大会民间监管论坛发言的专家组成员——这些深耕加密货币领域的资深人士,同时也是合理监管的倡导者。我们探讨了如何在监管改革中守护行业核心价值,以及新规框架下将孕育怎样的创新机遇。
以下为专家观点实录。
个人自由与自主权是加密领域的核心价值。隐私保护与去中心化之所以至关重要,本质上在于它们是实现这种自主权的基础手段——若缺失这些机制,监控体系与中心化控制节点将逐步瓦解个体的主权。
为确保这些价值在监管改革中得到尊重,我们需要重构讨论框架:聚焦于证明新技术不仅能"以不同方式"、更能"以更优方式"实现现行法律的根本目标。举例而言,大量金融监管规则的设计初衷是防范资产托管方的权力滥用,但人类一旦掌握这种控制权,贪婪腐败的风险便如同基因烙印般难以消除,同类问题注定周而复始。
对中介机构实施高强度监管固然是一条可行路径,但若通过技术彻底消除"人类中介"这一角色,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比说明:通过严控酒精销售与增设路检来遏制酒驾,这类措施不过是针对表面症状的临时绷带;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才是真正能根除酒驾痼疾的手术刀。
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必然伴随成长阵痛,其风险特征也将迥异于传统人类中介模式。但只要我们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讨论——"如何运用技术创新为法律既有的治理目标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加密世界的核心价值就能在监管演进中得以存续。
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可靠性与安全性——前提是政策框架通过激励去中心化促进其繁荣发展。
在合理监管下,区块链项目将持续推进去中心化进程,使用户真正掌握自身金融资产与数字财产的控制权,从而减少对越权机构的依赖。超越金融应用场景,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更将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支撑多元领域:
数据主权型社交平台:用户完全拥有并控制个人数据流向
社区化治理平台:通过去中心化治理机制与科技巨头抗衡
抗AI伪造协议:构建数字身份防护体系,抵御AI深度伪造攻击
我们认为,"控制权"是法律层面界定去中心化最有效的切入点。通过"控制权测试"可大幅消解因代币控制权集中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项目争取证券法框架下的监管豁免或降级。
当我们谈论核心价值时,我始终聚焦于那些被加密世界吸引的开发者与用户的价值观,而非技术本身的属性。根据我的观察,这个群体固然被个人主权与去中心化理念所召唤,但他们的精神图腾远不止于此。
过去十年间,真正驱动我前行的是与这个多元创新社群的深度协作——他们以近乎偏执的激情构建着"价值互联网",矢志让世界变得更紧密联结。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密生态的本质是一套自下而上生长的工具系统,它的每一行代码都凝结着无数个体的时间、智慧与创造力结晶,而非科技巨头的顶层规划。这种草根性,正是加密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去中心化是我最珍视的核心价值,因为唯有将权力、控制权与决策权分散于网络节点而非集权实体,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资产自主权与自由交易。对于尚存中心化控制的环节,需要针对区块链系统特有的复杂性量体裁衣,构建法律与监管防护机制。
确保去中心化原则得到尊重的关键,在于立法者和监管者必须深入理解底层技术架构——唯有如此,才能在制定规则时达成双重目标:既保护消费者免受资金损失与资产贬值风险,又能有效防范洗钱等金融犯罪对生态的侵蚀。
作为从业二十余年的公司法律师,我始终是自由市场的忠实信徒。可转让财产权的法定认定、企业家自由试错权、"契约自由原则"(即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有权依意愿进行商品服务交换)——这些美国公司法基石(亦是其他自由民主政体的立法根基),本质上正是加密精神的核心价值。
加密技术虽具革新性,但其"创新需与合理监管相平衡"的范式早有历史先例。商用飞机初现时,我们基于安全考量建立飞行员资质认证与安全适航标准;如今航空业繁荣与监管框架已然共生共荣。同理,监管者完全可以在保持对新型软件商业模式开放态度的同时,制定针对性防护机制,在防范金融危机与恐怖融资等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合理的监管框架对依赖社区参与和网络效应的商业形态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技术发展已大幅降低了个体及小型团队创造、分发内容的门槛,使其能与中心化巨头同台竞技。而有效的监管可通过双重路径进一步赋能个体:
资本准入民主化:为合规主体开辟直接获取资本配置的通道
生态参与大众化:助推主流群体参与生态建设,共享所在社区的网络效应红利
这个问题尚无定论!随着《市场结构法案》《稳定币法案》等立法逐步勾勒出监管轮廓,我们看到主流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显著提升。但在这些法案正式落地前,许多极具潜力的区块链项目仍将面临规模化困境。
我对以下领域的新项目持乐观态度:
去中心化人工智能:构建抗审查的AI训练与推理网络
数字身份协议:打造用户自主管理的链上身份体系
社交媒体3.0:实现数据主权回归的内容生态
同时期待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新型架构获得法律地位认证——怀俄明州近期推出的《去中心化非营利协会法案》(DUNA)已为此类组织的实验与进化提供了重要范本。唯有明确的监管沙盒,才能释放组织形态创新的全部潜能。
创新之门永不关闭!理想状态下的监管应当如春风化雨——既能以平衡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创新,又能对社群真正采用的新商业模式作出灵敏反应。
我心中的完美监管范式,恰似汽车文明的演进史:当私营领域的创新者造出"无马之车"时,这些最初在泥泞马道上蹒跚的机械怪物,倒逼政府开始铺设硬化路面、绘制交通标线。诚然,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驾驶行为,却让车辆得以更安全地飞驰。真正的技术突破始终来自私营领域:是车企不断研发新引擎与新车型,而非政府规定轮胎该用何种橡胶。
任何试图人为干预天平倾斜、强行扶持特定技术路线的监管措施——即便初衷良好——终将事与愿违并扭曲市场。创新者的使命是持续创造,监管者的角色应是守护与适应,而非越俎代庖。
过去十年深耕加密货币行业,我的工作始终聚焦金融诚信与消费者保护等高监管强度领域。目睹过在监管缺位期,稳定币等新型商业模式如何野蛮生长;也见证审慎监管如何通过明晰规则边界,推动创新产品在开发者信心与用户信任中走向主流。与十年前相比,当下加密项目对合规的重视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转变正为监管科技(RegTech)创造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自动化合规工具与流程体系,重构金融基础设施。在Change Agents公司,我们每日践行的使命正是:基于AI驱动的安全自动化平台,优化流程、降本增效。反观传统金融机构,其核心系统多建于数十年前,根本未考虑与现代技术接口的兼容性,导致:
数据孤岛化:信息碎片式存储于异构系统
监管割裂:跨司法管辖区合规标准差异加剧操作复杂度
而加密平台先天具备合规基因:
透明账簿:区块链技术保障可追溯的交易记录
自动化风控:智能合约实现实时合规校验
防篡改审计:链上数据永久存证不可逆
API优先架构:与监管科技产品无缝集成
数据直通处理:直接从交易数据层自动化生成监管报告,避免人工汇总差错
这些技术特质赋予加密企业碾压传统金融的合规优势:在向监管方提供更精准信息的同时,大幅降低合规成本。
加密世界蕴藏着多重革命性叙事:比特币作为抗审查的价值存储工具已存续16年,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近乎"古董";但更令我振奋的是稳定币与现实资产代币化的浪潮。资本流动与图灵完备的全球可编程账本深度耦合的颠覆性潜力,至今仍未获得足够认知。
货币本是商业文明的血液,而加密技术正在重定义其循环系统——无论是近乎零摩擦的即时支付,还是让全球17亿无银行账户人群首次触达数字美元等价物,这些仅是变革序章。当前稳定币虽已初具规模,但即将落地的美国监管框架将引爆其大规模应用。关键在于构建"黄金三角"监管原则:
挤兑风险最小化:通过储备透明与压力测试筑牢信任基石
非法资金流阻断:平衡隐私保护与反洗钱监控的技术方案
跨链互操作性:打破孤岛效应,构建统一流动性池
唯有如此,方能使稳定币真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基元。